👷🌬 風力發電 x 晶圓代工
1. Digitimes:28 奈米產能過剩問題緩解
為什麼重要
中芯近年以 28 奈米為主大幅擴產,使市場擔憂對聯電、格芯(GlobalFoundries)、台積電以及三星成熟製程的競爭壓力。
故事背景
2021 Q4 中芯製程比重 FinFET / 28 奈米占 18.6%、40 / 45 奈米占 15.3%、55 / 65 奈米占 26.8%。
2022 中芯原預計在北京、深圳、上海投資建廠,若完成月產能將由 58 萬片 8 吋約當晶圓,增至超過 112 萬片 8 吋約當晶圓,超越聯電、格芯,成為第三大晶圓代工廠。
美國半導體禁令擴大,而中芯 2023 新產能中有 48% 用於 28 奈米或更小節點的製造。但這需要科林研發和應用材料的設備供應,並且浸潤式 DUV 的管制,使 45 奈米及以下成熟製程晶片的生產也將受影響。
發生了什麼
Digitimes:
由於美國半導體禁令,使中芯製程倒退至 40/45 奈米。
台灣 IC 設計業者指出,目前大多數台灣和國際大廠都已轉單回台灣、格芯或三星,而中國本土晶片廠即便有補助,但若中芯製程倒退,將不得不轉單於其他代工廠,例如世界先進、聯電。
接下來
集邦:儘管中芯祭出 20-30% 降價優惠以激勵投片,但考量中美的風險,成效並不明顯,今年 Q1 產能利用率及營收可能再次下滑。
Digitimes:中芯不斷流失訂單,近期傳上半年產能利用率降至 5 成,此外部分製程跌至 4 成。
概念股
2. 2022 綠電轉供量年增 60%,風電轉供量持續增長
為什麼重要
台灣計畫 2027 再生能源設備總發電量達 2700 萬瓩,因此自民國 107 年(2018)電業法修正通過後,政府開放綠電業者自由販賣綠電,以自由交易來刺激綠電供需。
故事背景
2021 台灣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達 11.5GW,太陽能占 66.6%、水力占 18.1%、風力占 8.9%。這之中僅 12.3% 為民營電廠,其餘多為自發自用,以及台電本身的裝置容量。
2021 全台綠電轉供量較 2020 增加 14 倍,總轉供量達 7.5 億度,其中約 80% 供給來自於陸域風電。
發生了什麼
資誠會計師事務所《2022 台灣綠電交易進度報告》:
2022 台灣總電力裝置容量達 62GW,其中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 14GW,占 23%。
台灣綠電轉供量從 2021 的 7 億度增長至 2022 的 11 億度,年成長 60%。
從轉供數據來看,風電轉供量持續快速成長,占總體再生能源轉供量 60%。
接下來
資誠會計師事務所:
由於原物料價格波動,再生能源建置成本上升。為了實現再生能源目標,2023 年初公告的躉購費率也因應相關成本的增加,向上微調或保持不變。
隨著高躉購費率的再生能源陸續併網,公用售電業的電能成本預計持續攀升,對公用售電價格造成調整壓力。
概念股
編輯:Berlin Wu、Lisa Chang